欢迎来到一二三美食网!

丹东小吃大全_丹东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 www.123ms.com 编辑:一二三美食爱好者 访问手机版

丹东生态环境极佳,水质优良,林木茂盛、资源丰富,人均占有水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倍,森林覆盖率达66%。

特色小吃有:黄蚬炒米叉子、酸菜炖白肉肠、花开富贵叶子鱼、云龙探海宴、金蝉戏牡丹、凯莱银丝、米叉子、丹东焖子、百乐熏鸡、黄镶玉螺、炒馇子、丹东酸汤子、粘饽饽、泡菜炒肉、粘火勺、虾爬子、橙香牡蛎面条鱼、凉拌黄蚬子

金蝉戏牡丹

简介

金蝉戏牡丹,为丹东名菜,是以黄海对虾和小人鲜(黄海贝类)为主料,以香菇鱿鱼泥、青红椒丝为辅料,以高档鲍汁为主调味品精心烹制而成。

将鲜大海虾去皮和头,将虾肉拍成片,再用水氽熟,成花瓣形。另将小人鲜和调好的鱿鱼泥,制成金蝉形。最后将熟的金蝉和滑炒牡丹虾片合成在大圆盘中。其特点是,造型逼真、色泽分明、口味滑爽、营养丰富。

做法

主料:去皮青虾500克、油菜帮50克

配料:红椒10克、瓜皮10克、花椒籽16个、火腿50克、鸡泥50克、冬瓜皮80克

调料:盐10克、丝10克、猪油5克、干淀粉500克、水淀粉10克、味素5克、色拉油10克

1、将油菜帮雕刻成蝉状,抹上鸡泥,把姜丝、瓜皮、红椒改成丝,摆在蝉上,做成花纹火腿,改菱形片,做成翅膀,花椒籽做眼睛。将金蝉雏形放在抹上大油的盘子中,上屉蒸3分钟后待用,冬瓜皮刻成牡丹花叶状。

2、青虾脊背开刀去沙线,用淀粉铺底,并用走捶打击成虾片状待用,红椒切末待用。

3、勺内加水2500克,烧开后逐个下入虾片,水沸后,虾透红捞出。勺内加油,下入烫好的虾片,加精盐调味,用水淀粉勾芡,淋明油出勺。

4、冬瓜皮烫绿后捞出,投凉后待用。

5、把做好的虾片在盘中摆成3朵牡丹花状,撒上红椒末,配上牡丹花叶,围摆上金蝉点缀即成。

[!--empirenews.page--]

酸汤子

简介

酸汤子,是纯正的满族小吃,这种食品由利溪地区崛起,延长至宽甸、新宾、通化,直至长白山一带地区的主食。是玉米制成的,形状和颜色都类似馇子,比馇子粗些,颜色浅些。因为经过发酵,味道要比馇子酸很多。

它的做法是把玉米在水里浸泡一星期左右,之后用磨磨成水面,再用细纹布袋将水面里的粗渣子过滤掉,然后把过滤后剩下的细面放在缸里进行发酵,到有点酸味的时候捞出来,就变成汤面了。现在这酸汤子不仅在满族的庄户人家能吃到,到城里的满族风味饭店里也可以点到这种食品。

做法

玉米碎(苞米茬子)洗净,置厨房内阴凉处,用冷水浸泡十数日(时限依室温而定),使其自然发酵。待微有酸味时,捞出清洗后,用水磨磨成糊状(俗称水面),再用布口袋控去适当的水分,之后取出放在阴凉处或者是团起来放在室外冷冻,以避免腐败变质。

在食用时,锅内放清水烧开,待水烧开后,将成团的汤面放入锅里氽一下,等到表面呈半透明状时,捞出置于盆内,用勺子或筷子将面团打散,再用勺子取适量开水倒在汤面上,同时不断搅拌,使汤面更多地熟化,产生足够的粘度,搅拌均匀备用。

维持锅内的水沸腾,取适当大小一团汤面合在双手中间,双手十指用力内合,压在面团上,使其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夹在一个指缝内的汤套里。(汤套:是将一薄铁片剪成一个锐角的扇面,然后将其卷成的一喇叭状小铁筒。制成的汤套大约一寸半长,大头比手指略粗,小头比筷子略细,使用时大头朝手心方向,小头从指缝间穿出。)

同时需要甩动双臂,使得汤面从汤套内蹿出后在空中被甩成弧线状,落到下面沸腾的开水锅里。挤一下,蹿出一条,需要避免甩到锅外面,也要锅内的面条堆积一处,粘连成团,如果成堆,及时用勺子搅开,等到面全挤完后煮上片刻,即可连汤盛起食用。 如没有汤套,也可用手攥,让面从虎口挤出,只是这种条粗细不均。因为是用双手“攥”出来的,所以做这种食品的过程叫“攥汤子”。

[!--empirenews.page--]

吊炉豆腐

简介

吊炉饼+豆腐汤一起吃在丹东很普遍。

吊炉饼,汉族传统面食,用温水和面,水的温度和用盐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增减。饼片擀好后,上炭炉烤制,上烤下烙,全透出炉。成品形圆面平,呈虎皮色,层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

[!--empirenews.page--]

黄蚬炒米叉子

简介

黄蚬炒米叉子,以米叉子为主料,以黄蚬子肉韭黄、胡萝卜、元葱等为辅料,加蒜沫、香油等调料,煸炒而成。色泽金黄,口感滑嫩筋道,味道鲜美干香。乃丹东最具特色小吃之一。

米叉子是由满族食品“酸汤子”演变而来,“酸汤子”是满族家庭最常见的主食,但酸味较大。后来,为了适应大多数人的口味,逐渐演变成不那么酸的米叉子。米叉子可炒可煮,是丹东独有的食品。金秋时节,丹东沿海特产“大黄蚬子”正是鲜肥味美之时。取其肉,配以少许韭黄,与米叉子合炒或合煮,实惠有美味。

历史文化

米叉子是由满族食品“酸汤子”演变而来的。“酸汤子”是满族家庭最常见的主食。《奉天通志·礼俗三·饮食》载:“取二斤玉米粒放入缸内,加水沤泡至酸(不要变臭),捞出,遂用磨推成水粉,再用吊包布滤出残渣,滤过的水粉沉淀后,放在铺了一层硝灰(草木灰)的吊包上面,用硝灰吸干其水分,然后倒在盆里用温水调解均匀,遂用汤子套将面团攥成面条形,下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盛在碗内,拌以调料即食。”

“酸汤子”酸味较大。后来,为了适应大多数人口味需要,生产工艺有所改变。就在“酸汤子”的基础上演变出了米叉子。米叉子没有“酸汤子”那么酸。米叉子富含粗纤维、蛋白质等,可炒可煮,是丹东独有的食品。金秋时节,丹东沿海特产“大黄蚬子”正是鲜肥味美之时。取其肉,配以少许韭黄,与米叉子合炒或合煮,实为经济实惠的佳肴美味。

[!--empirenews.page--]

粘火勺

简介

粘火勺是满族食品,称粘火烧、粘干粮。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发酵和水洗之后,带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后分成小团,按压成面饼,中间夹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馅,还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盐末当馅,叫芝麻盐。再压成小厚饼,上锅烙熟。此饼皮粘、馅甜,营养丰富,是冬季和春节期间民间的主食干粮。农家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数百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中以雪冻之,食用时,取出放锅中馏一下即可。

历史文化

满族的饮食习惯与东北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及民族宗教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在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衣食来源的时期,他们的饮食以兽、禽肉及山林里的干鲜果为主。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虽然改为以粮食为主食、以肉菜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但在很多方面依然保持着某些狩猎民族的传统特征。 面食是满族人喜吃的传统主食,过去统称为“饽饽”。如东北农村常见的粘豆包、粘火勺、“驴打滚”(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波力叶饽饽、粘糕、打糕等,大多是用黄米面为主料,包以小豆馅蒸制而成,有的外面包上波力叶、苏子叶等树叶、菜叶,一是借其清香味,二是避免蒸熟后粘在屉上。在城镇里,还有一些满族风味的点心,北京称为“满洲饽饽”。其特点多是以加入乳酪蜂蜜和榛仁、仁等制成的香甜口味为主。仍然保留的“萨其玛”,就是烹炸的面条用乳酪和蜂蜜粘合在一起,再切块食用,是一种大众化的满族点心。还有一种至今仍在东北地区广泛食用的满族面食俗称“汤子”,是用加水发酵的荞麦面(现多用玉米面),通过戴在手上的喇叭筒形“汤子套”,把面挤成条状直接入锅,边煮边挤,类似面条但味道更加爽口。 养猪是满族传统的家庭畜牧业,所以他们定居并以农耕为主业后,猪肉成为最喜食用的肉类。受萨满祭祀文化的影响,猪肉的民间做法以煮、炖为多,都是切成较大的块(片)烹制,吃起来既“解馋”又“顶饿”。比如东北地区常见的红烧肉、方子肉、拆骨肉以及最著名的“白肉血肠”等,都是这种风味。除时鲜蔬菜外,满族人还十分喜食蘑菇木耳等山林里生长的菌类食物以及冬天每家都渍的酸菜和以薯、豆类制作的粉条,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鲜菜较少时,这些几乎是炖肉和吃火锅时必不可少的原料。 满族民间和宫廷的许多特色食品,后来经过加工成为酒楼饭店中的美味佳肴。其中最著名的是民国以来流行的“满汉全席”。包括干果、鲜果、冷拼、热炒、汤类和主食等十几道 、上百个品种,其中不仅点心类面食基本上都是满族风味,而且菜肴中烤乳猪、扒熊掌、烧鹿尾、炖猴头蘑等许多菜肴也是以东北特产的原料和满族传统的做法烹饪而成,加上其精致的餐具,典雅的菜名和繁多的就餐礼仪,成为满族饮食文化在较高层次的体现。

做法

粘火勺的做法也不算费事,因其是粘食,故制作用料要选用粘玉米、粘大米和大黄米之类,用上述同样方法磨成水面,去掉杂质,即可备用烙制粘火勺了。其馅将选用精品小豆煮熟捣碎,烙制时,可将烧热的铁锅边壁上擦油少许(以防嘎巴锅),再用备好的粘米面包上豆馅拍成小饼状,贴在锅里烙制而成。

[!--empirenews.page--]

波罗叶饽饽

简介

波罗叶饽饽是满族食品,丹东的满族人,对这种满族食品是情有独钟的,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回家洗净待用。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磨成面,擀成薄饼煮熟,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叶食用。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食之颇具风味。

波罗,又作“波勤”,“波离”,即柞树,亦称“橡子树”。满语“波罗”。 其义为米或米谷。这反映出满人先祖在原始社会时,除猎取野兽充饥外,也采集橡实为食。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称之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他们学会了农耕,自然也称真正的米谷为“波罗”。但他们仍把橡子树称为“波罗木”。

历史文化

传说满族人的先祖是靠打猎为生,在打猎收获不足以充饥时,也采集橡子树的果实吃。当时,他们称橡子树为“波罗木”,称橡子果实为“波罗”。后来,山上的野兽越来越少,打猎越来越困难,满人的祖先就学着汉人的样子,慢慢地学会了农耕。

然而,满族的先祖们由狩猎时代变为农耕时代的初期,人们由吃野兽肉改吃五谷杂粮肚子总是感到不适。特别是到了夏天,总是腹泻。一拉肚子,便浑身无力,不要说上山打猎,就是下地种田也干不得。这样一来,地也荒芜了,人也憔悴了,眼看着满部落的人都要完了,可人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正在万分焦急、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天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相同的梦: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自称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的老三,反复向他们说着一句话,“别忘了旧波罗”。谁也记不住她说了多少遍。等仙女上天了,大家也都醒了。第二天,大家说出昨夜的梦,都感到奇怪。“旧波罗”是指什么呢?谁都解释不了。这样的梦大家一连做了三天。大家虽然知道这是仙女在给他们指点什么,但又苦于不解其意,感到十分苦恼。第四天,全部落的人聚在一起,研究这个梦预示着什么。大家七言八语,说什么的都有,但总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最后一个白胡子老者干咳了一声,慢条斯理地说:我琢磨着,这是仙女在拯救我们。现在我们把谷米叫做“波罗”,但我们的祖先是把橡子树叫做“波罗木”,把橡子叫做“波罗”的。仙女告诉我们不要忘了“旧波罗”,是不是告诉我们要治好大家的拉肚子病,要用橡子树。但橡子果实不好吃,我们试试用“波罗叶子”包饽饽吃,看看灵不灵。大家觉得老人说的有理,就派人采了些波罗叶子,包在饽饽的外面,蒸熟吃。吃了几天,大家的腹泻病慢慢地好了。从此以后,波罗叶饽饽成了满族人非常喜欢的食品。为感谢仙女的指点,他们还做成各种各样的波罗叶子饽饽祭奠她。

做法

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回家洗净待用。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磨成面,擀成薄饼煮熟,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叶食用。另一种作法是:将高粱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面糊状,再把面糊抹在波罗叶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类时令鲜菜切成的馅,蒸熟后去叶食用。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食之颇具风味。

[!--empirenews.page--]

米叉子

简介

说起丹东的美食,首屈一指当属叉子,其中尤以孤山米叉子最好,在孤山,米叉 子、酱肉、豆腐脑被冠以“小吃三绝”的名号。

“叉子”在丹东都写成米字旁加一个“叉”,因为打不出这个字,故只能写“米叉”,音为cha(第三声)。尴尬的是,历经几百年传承,现今仍倍受家乡人喜爱的它,尚没被各类汉语字典“认可”。它便是米叉子。“米叉”,是丹东人自己造出来的字。在电脑软件推出拼字功能之前,丹东从大酒店到小餐馆,对于这道常被客人点到的主食,要么靠手写,要么打印成“米叉子”,才能把它体现到菜单上。

丹东小城有这么一说:来丹东不看鸭绿江,算你白来了;来丹东不吃米叉子,算你白吃了。米叉子在丹东随处可见,无论是街头小吃点,还是星级饭店,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米叉子早先是满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后磨成水面,经沉淀,用手工或模具制成筷头粗细的光滑条状。炒时,一般先把米叉子在凉水里浸泡几分钟,拔了酸气,接着放肉末爆锅,拌以韭菜、葱花等与米叉子搭配,炒出来的米叉子筋道、鲜嫩。

除了炒,米叉子还可以煮,丹东人俗称“汤米叉子”。锅里放少许油,用葱花爆锅之后,放入韭菜、白菜或者其它青菜,略炒一下,加上水,水开后倒入米叉子,煮熟后调味就可以出锅了。

历史文化

据说,米叉子是由中国古代金王朝时期的女真人最先尝试制作的。照此计算,到今天,它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

民间流传,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族人在今东北一带建立金王朝后,与周边其他民族战事不断。一位年迈守寡的母亲有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各自成家。两个儿子从军后,老太太和二儿媳一起生活。某年因为天灾,大地欠收,生活本就拮据的二儿媳家断了粮。二儿媳只好到大嫂家借粮,可她的大嫂只给了倒在泔水缸里发酵碎玉米。那是当时女真人做完淀粉后,要么丢弃要么喂猪的废料。

二儿媳将这些散发着酸味的碎玉米带回家后反复淘洗,磨成水面,之后挤压成面条或炒或煮。没想到,老太太品尝后大赞好吃,一个劲地夸二儿媳不但孝顺还手巧。此事传开后,完颜阿骨打特地前去品尝了这种变废料为美味的东西,并极力在本族推广制作。

到了近代,这位孝顺二儿媳妇误打误撞,以发酵玉米制作面条的方法,已经成了女真族后人,也就是满族人进行粗粮精细加工的最常用技艺。《奉天通志·礼俗三·饮食》中有一段关于满族人制作米叉子(志文中称馇子)的记载:“适逢秋末冬初,家家皆将玉米置于缸内,加水沤泡至酸。捞出,以磨推成水粉。坐清(即沉淀),撇水,则上为精粉,下为粗面。以硝灰(草木灰)吸水,压面成条,遂成馇子。”

[!--empirenews.page--]

百乐熏鸡

简介

百乐熏鸡,又称:“百乐烧鸡”、“田家熏鸡”,是辽宁省丹东市的传统名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做工精细,味道极佳。

做法

1.选料:选择健康无病的活鸡为主料,要体重适中,个体丰满。

2.配料:除煮鸡老汤之外,还需丁香、大料、茴香、花椒、山柰、砂仁、肉蔻、桂皮、陈皮、肉桂及食盐、葱、姜等调料和草药。这些佐料的用量要依老汤的多少和季节不同而灵活掌握。

3.宰剖:将活鸡宰杀,放净血,即入热水中浸烫,煺尽羽毛。宰杀下刀部位应在鸡下喙1厘米处,刀口不要超过3厘米。开膛去内脏则在鸡右翅下和臀尖处下刀,刀口不超过3厘米,取净内脏后,用清水洗净鸡身内外,沥干水。然后将鸡腿窝于腹内,翅别背上,头挽腋下,使造型美观。

4.卤煮:将鸡坯按大小依次摆在锅内,大鸡在下,小鸡在上。将草药装纱布袋内放锅中,加上其它调料(食盐的比例为:每20千克白条鸡加精盐约600克),对入老汤和清水(以淹没鸡身为度)。用大火将汤烧沸,撇去浮沫,加盖后改小火焖煮。具体煮制时间要依鸡的品种和大小而定,一般为1~2小时。

5.熏制:将煮熟的鸡捞出,晾凉后即可熏制。熏烤时,熏锅的温度为120℃左右,白糖分两次放入锅底,每7.5千克熟鸡,每次放白糖50克。将鸡放铁箅子上,加锅盖后每次熏烤约30秒钟。熏好的鸡,鸡身外涂香油或熟豆油后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丹东焖子

简介

焖子是丹东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丹东很多人是吃着焖子长大的,他们对焖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焖子的原料主要是绿豆粉、地瓜粉等,先把绿豆、地瓜等混合粉加水稀释放置片刻,搅拌均匀后倒入冷锅中点火熬制,一边熬一边搅拌。熬制到透明状时停火出锅,盛入干净的盆中,放置阴凉处,凝固硬化后就大功告成了。

做法

焖子原料是淀粉,用特殊的方法制成象凉粉一样的东西,切成二、三厘米见方的小块,呈半透明状,把这些小块在平底煎锅里煎熟,稍微有点焦,再淋上酱油、麻油、香油、芝麻酱等调料,撒上葱末、蒜末等调味品

[!--empirenews.page--]

凉拌黄蚬子

简介

黄蚬子学名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处,外壳呈黄色,其肉也呈黄色,斧型的贝壳,暗黄色的斑纹。

凉拌黄蚬子主料是净鲜黄蚬子,配料是韭青,调料是酱油、芥茉、香油。将鲜蚬子洗净,用开水烫至开口时捞出;把蚬子肉取出,再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待用。韭青洗净,放入开水内烫透,用凉水淘凉取出,控净水分装盘。上面放蚬子肉,用以上调料兑好的汁,浇上即成。

做法

主料:黄蚬子600克

调料:小葱5克,大蒜(白皮)3克,姜3克,酱油6克,料酒30克,盐3克,白砂糖3克,味精1克

做法:

1.将蚬子放入盐水中,吐沙后用清水洗净;

2.大蒜、 姜洗净切末;香葱洗净切碎;红辣椒洗净,去蒂、切丁;

3.往锅里加半锅水,入蚬子,小火煮至蚬口微张即可用筷子夹出;

4.加入米酒、白糖、酱油、蒜末、香葱和红辣椒搅拌均匀即可。

制作要诀:

放进冰箱冷藏后再吃,口味更佳;用水煮蚬子时,先开口的要先夹出,以免时间长了肉质变硬。

相关知识